隨著公司各項業務的不斷拓展,數字機房所承擔的接收和播發任務急劇增加,對各類設備的操作和維護周期也相應縮短。但是,在各項工作齊頭并進的同時,一項重之又重的工作卻相對滯后,那就是備份工作。
俗話說得好,“有備無患。”備份工作看起來并不起眼,可能幾個月,甚至兩三年都起不到什么作用,所以重視程度不夠。然而,只要發生數據傳輸、數據存儲和數據交換,就有可能產生系統失效、數據丟失或遭到破壞。如果沒有采取數據備份和數據恢復手段與措施,就會導致數據丟失或損毀,給數據中心造成的損失是無法彌補與估量的。
目前,公司里需要做數據備份的設備并不算多,可隨著業務的發展和網絡建設的不斷完善,數據備份設備正逐漸增加。比如,各鄉鎮營業部機房用于存放各類數據的電腦應該斷開外網,并周期性進行數據備份;鄉鎮機房OLT的硬件配置和PON口配置,應由操作人員周期性進行數據備份;城鄉營業廳用于存放用戶資料的電腦,應由專人周期性進行核對并做數據備份。中心機房更不用說了,所有能夠進行軟件備份和數據備份的電腦,都要進行備份。
可實際上,直到去年年底,我們只有中心機房進行了數據備份,并受各種限制,備份的仍不算完善,只能保證在硬件不出問題的情況下,可以及時地進行數據恢復工作。機房以外,其他那些需要備份的設備,備份工作仍未啟動。
對于數據備份后的文件,目前都是存放在本機的其他硬盤,或者是同在一個局域網內的網管機上,以便以及調取。在這里存在著一個隱患,就是在遭受外部攻擊的情況下,數據備份文件可能一并遭受破壞。從信息安全的角度出發,對于來自第三方的信息攻擊,我們通常采取的防御手段,也就是安裝防火墻和殺毒軟件,可這些對于黑客來講,可能也就是一層一砸就碎的玻璃而已,一旦備份數據被永久性刪除,設備數據再遭到破壞,那機房就會陷入癱瘓之中。
于是,在數據備份之上,名為容災備份的措施,目前也越來越受到重視。容災備份不僅可以抵御第三方的網絡攻擊,甚至可以抵御許多不可抗力造成的重大損壞。火災、地震、人為破壞……在遭受到這些攻擊時,機房內的設備可能毀于一旦,從上級公司調來新的設備后,如何能最快以及最完善的讓癱瘓系統得以恢復呢——容災備份。往大了說,容災備份的存放地點可以在幾百公里外,避開同一電網、同一地震帶等;往小了說,存放地點只要在公司外的其他地點,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住星星之火。
一個制度完善的公司,會把數據備份工作作為重頭戲來抓,在最大程度上規避風險,立于不敗之地。